517功能性苦瓜稻:跨地域协作育出的“健康主粮”

时间:2025/11/5 11:28:36 来源:环时网 阅读:10268

韶关讯(通讯:邓泗洲)据环时网执行总编米振华采访了517功能性苦瓜稻的育种根基,是由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原所长何登骥的技术创新奠基,经袁广来、邓泗洲、尹德海等在南北产区的适配实践筑牢的这场跨地域的科研与种植协作,让功能性水稻从实验室走向田间,成为药食同源大健康农业的核心品类。

517功能性苦瓜稻:跨地域协作育出的“健康主粮”

何登骥:非转基因育种的技术开创者

作为被誉为“中国功能性水稻之父”的育种专家,何登骥深耕水稻研究60余年,其核心突破在于对花粉管通道法的创新应用与优化。他受周光宇教授外源DNA导入技术启发,历经20余年探索,形成了可控性强、性状稳定的新型分子育种技术体系,于2008年将食用苦瓜外源总DNA导入籼稻受体,经湖南与海南两地多年选育,最终在2014年实现品种稳定。

这一非转基因技术路径,使水稻在保留原有遗传特性的基础上,成功整合苦瓜的DNA片段,富集总皂苷等活性成分,同时兼具高产优势——2016年品比试验中,其亩产达1362.5斤,较对照品种增产35.8%。经权威检测,该品种不仅符合“优质稻谷”一等标准,还因低镉含量、高蛋白质等特性,于2017年获得农业部品种保护,为后续推广奠定了科学基础。

517功能性苦瓜稻:跨地域协作育出的“健康主粮”

袁广来:华中产区的适配与产业链搭建者

袁广来主导的江西省奇盛源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517苦瓜稻落地华中的“枢纽”。针对江西土壤与气候特征,他团队优化的播种与水肥管理方案,让品种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展现出强适应性——不仅抗病性与产量稳定性通过验证,亩产更稳定在550公斤以上,部分示范田甚至实现干谷亩产602.3公斤的突破。

在保障产能的同时,袁广来推动品种的标准化进程:联合检测机构完成营养成分标定,确认其含28种以上人体必需微量元素、16种氨基酸总量达8.83%,且硒含量远超普通大米,为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如今,江西已建成2.7万亩国家级功能稻示范基地,形成“科研-种植-检测”的完整产业链雏形。

517功能性苦瓜稻:跨地域协作育出的“健康主粮”

邓泗洲:华南特色产区的实践示范者

邓泗洲带领的乐昌市固舜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517苦瓜稻在华南地区的推广提供了“可复制范本”。结合广东乐昌气候特点,他精准锁定7月26日至11月6日的最佳种植周期,系统验证了品种在华南环境下的农艺性状——株高适中、分蘖力强,且茎秆粗壮抗倒伏。

其技术创新亮点在于“微量元素+膳食纤维”协同方案的应用,使稻米富硒量达0.3%,同时通过调控淀粉颗粒大小提升营养吸收率。更关键的是,他在华南丘陵与特色土壤中验证了品种的抗旱、耐盐碱特性,甚至在pH8~9的盐碱地实现种植成功,拓展了边际土地的利用空间。

517功能性苦瓜稻:跨地域协作育出的“健康主粮”

尹德海:东北寒地的驯化与高端化培育者

尹德海主导的祥泉道禾公司,攻克了517苦瓜稻“北移”的核心难题。针对黑龙江积温不足的限制,他通过筛选耐寒性子代,将品种生育期精准调整至120天左右,适配寒地种植需求。创新采用的“旱作直播”模式,既发挥了品种根系发达、耐旱性强的优势,又借助黑土有机质提升了稻米食味品质,实现“节水”与“提质”双赢。

在此基础上,尹德海推动品种向高端化升级:开发“寒地功能性米”品类,突出其8%~12%的高抗性淀粉含量——这一数值是普通大米的4倍以上,能显著降低升糖指数,为糖尿病患者等群体提供主食解决方案。个别临床测试显示,连续食用28天可使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波动降低40%,让寒地种植的稻米兼具营养与健康价值。

从实验室到餐桌:跨地域协作的产业革命

517功能性苦瓜稻的成功,本质是“技术创新+地域适配”的协同成果。何登骥的非转基因育种技术解决了“种源核心”问题,而袁广来、邓泗洲、尹德海的实践则突破了“生态限制”——2016年从华中的长江流域到华南的丘陵盐碱地,再到东北的寒地黑土,形成覆盖南北的种植技术标准体系。

如今,这一品种已获得药食同源标识与非转基因认证,既是亩产超650公斤的高产作物,也是富含皂苷、硒等成分的健康主食。它的转化之路,不仅实现了从科研成果到农业品类的跨越,更标志着我国功能农业从“吃饱”向“吃健康”的升级迈进。

责编:欧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