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讯(通讯 李法明)他,仅有初中学历,却成为苏北地区信息服务的先行者;他,未曾身披戎装或警服,却将半生心血倾注于拥军爱警事业;他被誉为“奇才、怪才、人才”。在新闻领域披荆斩棘,在公益路上砥砺前行,三十余年风雨兼程,马新存的名字,已深深烙印在家乡江苏丰县乃至全国更广阔的拥军爱警事业版图上。他的人生轨迹,诠释了热爱如何催生创新,信念如何铸就奉献。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1985年仅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马新存,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率先在苏北农村信息服务的荒漠中掘开了一口清泉。他创办了苏北第一家信息服务站,并亲手油印《果乡信息服务报》等油印小报。这些在当时看似简陋的传播媒介,犹如点点星火,照亮了无数农民与军属获取实用信息、连接外部世界的希望之路,成为基层信息服务创新的勇敢实践。这仅仅是传奇的开始。1986 年8 月18 日《徐州日报》第三版以马新存创办信息服务联络站义务为农民传递信息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
1991年6月,他担任全国第一张乡镇报纸《果园经济》的主编,后来又将视野拓宽至全国唯一果品行业报纸《果都报》。1995年,他接手兼任《丰县经济信息》报,这份由丰县人民政府主管、丰县经济信息中心主办的报纸,成为当地经济信息传递的重要窗口。千禧之年,他又将影响力延伸至全国邮政公开发行的《北方瓜菜报·果农信息》专刊,担任主编,手握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记者证。此后,跃升至中央级媒体中国网、中国经济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职业基础。如今,他依然活跃在新闻战线,担任十余家网站的总监。
如果说新闻事业展现了马新存的敏锐与实干,那么拥军爱警公益事业则彻底彰显了他“人才”的社会担当与无私大爱。虽非军人亦非警察,他却从小对军警怀有深厚敬意。从个人自发地拥军爱警,这份朴素的情怀逐渐升华,成为一项终身奋斗的公益事业。
从当年创办油印小报的信息服务站站长,到如今掌管多家媒体、领导国家级公益组织的核心人物;从怀揣敬意的旁观者,到公益事业的深度参与者与引领者,“奇才”、“怪才”、“人才”的背后,是马新存三十余年不变的坚持与超越常人的付出。
责编: 欧文秀 审核:刘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