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飘山下庵夼美[3]

时间:2023/1/8 18:27:26 来源:又见丝路网 阅读:2982

山环水抱的老区梯田

作者:吴东炬 王洪莲

大飘山下庵夼美[3]

“三个小顽童,坐在梯田中,问在做什么?弯腰数星星”;“站在梯田上,伸手摸月亮”,这是老辈儿流传下来脍炙人口的庵夼梯田儿歌。

大飘山下庵夼美[3]

面前全是连绵群山,当转过“转山耩”,扑入眼帘的是山峰叠翠、云雾缭绕中层层壮美的大梯田。那铺展开来的胜景,气势大,神韵足,风姿绰约,令人惊喜万分。这悠久的农耕文化,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浮,呈现出独特的人文景象,令人耳目一新。

大飘山下庵夼美[3]

庵夼村仿佛一位淳朴的村姑,静静地伫立在山凹中,守望岁月。四周的群山,从山脚下到山顶上,几乎全部被依山而筑的梯田覆盖,雄伟、浑厚、壮观,高耸入云的气势与大地争辉,弥漫着古老神秘气息,充溢着深藏不露的奇异力量,令人振奋,令人惊叹!不禁激发起人们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和对革命老区的深切怀念。

大飘山下庵夼美[3]

一层层梯田象一条条巨龙横卧山中,象一道道彩屏掩映山脊,象一排排御敌堡垒矗立山间,象一条条彩带萦绕山腰,给这座风景秀丽的绿水青山增添了异样光彩,成为不可多得的十分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旅游资源。面对这神奇壮丽的景观,怪不得一位联合国农业专家在看到庵夼梯田电视宣传片时,惊喜不断,感动不止,看完宣传片十分感慨地说:“真了不起,我被震撼了!”

大飘山下庵夼美[3]

当年,国画大师刘海粟来到烟台,看了庵夼宣传片之后,对庵夼的梯田十分赞赏,他说:“这梯田是石雕群,是石乐章,是石诗集,是石画卷,这里人好、景美。”他临别时还对多日跟随他采访和拍摄的记者说:“等我再来时一起去,我要画那山和梯田,你拍照。”那年大师已经八十八岁了,后来因身体缘故,未能如愿。一位游人来庵夼在观后感中写道:“仙女为啥笑,看这里景美人好!”


面对这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也使我们对先辈的坚韧付出与智慧开创,油生敬意。同时也对守望在这片大地上的后人心生感佩。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十道山梁中密密叠起的梯堰,耩和坝都在横向同一直线上,起伏的石堰宛如舞动的彩带。虽形态各异、大小不同,但线条都是那么流畅,那么舒展,那么壮美,与青山和谐一体,无论是大片整齐的,还是散碎的,都会使人感觉到是一种精心合理、巧妙的匠心安排,一种善待每寸土地的良苦用心,一种对大自然虔诚崇拜的敬畏之心。

在海拔216米高的西北坡,就有40多层梯田,有的梯田堰长180多米,堰高3.8米,最大的石堰面积684平方米,是由20520多块大小的石头砌成的。而最小的梯田只用一块脸盆大的石头完成,上面只能栽一棵地瓜。

大飘山下庵夼美[3]

庵夼共有梯田2622块,总梯堰石墙面积141333平方米,约共用石头5512006块。为保梯田修河道,河道两侧石堤长2560米,堤高2.5米,石堤总面积12800平方米。村里古代石桥5座,古代石井30余眼,分布在山里山外的田野、村内。这些人工垒筑的奇迹,构成了大飘山独特的景观。

大飘山下庵夼美[3]

至于庵夼梯田什么时间开建,没有记载,连老人们也只能说“很早以前,老辈子人们逃荒来到这荒山就开始了”,具体时间很难说清。可是许多人都知道,在史氏祠(姓名家庙)里挂的家谱中明确记载着从“上”到“兴”字辈就有30多辈,下面还有4辈,那时是1950年。可想而知,当时先辈进入山区,全是靠农业维持生活。他们日日年年代代开山、筑田、种田不止。体现了我国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传统美德,也延续和发展了久远的中华农耕文化。

大飘山下庵夼美[3]

开造山中梯田要有智慧和技术,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史殿来说“有的梯田从山下到山顶坡长有500多米,坡度有80度,上下共有40层,上层如果漏水,石堰一旦被冲塌,水就会倾泻而下,再引起连锁反应,这样层层冲刷下来,就会形成强大的泥石流,使山洪大爆发,后果不堪设想,可这里从未出现过这种现象。”可见建造工程质量之高。当初在没有机械又没有先进工具的情况下,全靠抡锤打钻开凿,在坚硬岩石山梁上,挖出地基,再搬运石头来垒堰。有的石头几吨重,在陡峭山上搬运,无论是扛还是众人抬,都是十分艰难危险的。在劳动中,碰破划伤是常事,砸断手腿也不稀奇,要命的事也是有的。这道道梯田是这里人们的汗水、血水和泪水铸成的。其代价是昂贵的,堰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渗透着这山里人的血汗,凝结着他们的胆识和智慧,都印记着他们的非凡的想象力和坚韧的生命力。为建造梯田、保养梯田长期艰辛劳作,有多少人积劳成疾,有多少人压弯了腰、爬弯了腿,又有多少人早逝。“弯腰驼背罗圈腿”是这山里人的形象写照。

大飘山下庵夼美[3]

大飘山下庵夼美[3]

在垒石堰过程中,各种石块千形百态、大小不一,必须精挑细选、合理安排,才能使之各居其所。在没用水泥、石灰构缝粘结的情况下,千垒使其不倒塌、不走形,长期坚持住是十分不容易的。因此,必须要有高超的手艺和科学的施工方法。堰墙垒好后就在地里边挖一道水渠,使其旱能储水、涝能排水,大雨时水顺水渠从每道梯田横向流入田旁渠道,纵向顺山坡向下入河。建造大批山中梯田是浩大工程,只靠一家一户单枪匹马是不行的,只顾自家不管别人也是办不成的,要靠全村人集结的群力,又必须有集体主义和全局观念,这样才能统一组织、协同作战,使进展顺利。通过建梯田大家的心贴得更近了,步伐迈得更齐了,意志炼得更坚了,为后来山区建设和对敌作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飘山下庵夼美[3]

冒着战火硝烟,抗日救国部队胶东第二行署总部就设在庵夼村。这里人心红、眼睛亮、爱国家、拥护中国共产党,加上这里群山环抱、地势独特的优势,层层梯田易守难攻。小日本鬼子来了是自找死,现成的梯田是最好的堡垒,不用挖防空洞和战壕沟,我军民躲在梯田上,居高临下,看得清、瞄的准、投得远,有时子弹打光了,手榴弹用完了,就掀地堰上的石头当武器,打得小鬼子无处躲无处藏,成为瓮中之鳖,有来无还。不仅在战斗中梯田保护了军民,歼敌有功,而梯田中的瓜果粮棉,使军民在极端艰苦的岁月中渡过难关,使这里的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并积极支援其他地方,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位在这里驻过的老八路深有感触地说“庵夼山水养育了革命队伍,庵夼人真是好样的,这抗日老根据地功不可没。”

责编:欧文秀 审核:米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