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水利民谱壮歌
作者:吴东炬 王洪莲
山无水不秀,地无水不沃。庵夼村是地势险要的山区村庄,自古以来用水尤为困难,平时饮用水只能靠接天上雨水,然后沉淀后饮用。解放前,这一代流传着“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山是和尚头,地是沙石窝”的民谣,也是对“鸟不拉屎”的秃山沟庵夼村的真实写照。
在走进庵夼山野村落的同时,令我们耳目一新的是漫山遍野的绿树繁花,和山腰间蜿蜒盘旋的溪水,也有散落其间的蓄水池,山上山下三座闪烁着明镜般清澈透亮湖面的水库,这些源源不断的水脉,滋养着大飘山,也滋养着庵夼的百姓人家。
由于庵夼村山势相对陡峭,为了解决水利问题,上世纪末,在党支部书记史殿来带领全体村民靠肩挑人抬,搬运土石方约10万立方米,在村边河道上建成一座库容量13万立方米的水库,成为当时唯一一家集体投资建成高山水库的村。2004年以来,又多方筹措资金,在转山耩和南顶建起海拔400米高的二级扬水站,铺设地下管道3600米,匠砌供水闸门30处,形成完备的山地供水网络,一举将农田全部变成水浇地。
治山治水优化了庵夼山泉的品质,上世纪90年代,村里投资兴办了矿泉水加工厂,生产的桶装和瓶装产品在市场销售量逐年增长。2013年冬天,集体又投资10万元,在村庄上游谷底采挖宽10米、深9米的封闭式水源井,将无任何人为污染、清冽甘醇的山泉水,通过井底管道引流到农户。
不治山则无水,无水则果业不兴,守着穷山恶水单搞果业致富是空想。望着“光秃秃的山脊”,史殿来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植树造林,他顶着压力走街串巷,挨家挨户讲政策、说道理,将山峦从一家一户中收回,由村里集中管理。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村党支书记史殿来几度扛起兴水大旗,深入发动群众,依靠集体力量,用集资入股的办法,团结苦干,治山治水。仅2016年,经90多天的奋战,在村东大飘山脚兴建了一座蓄水12万立方的高山水库。至今,庵夼村拥有10万立方的水库3座,与之配套的山地供水网络业已形成,农田全部达到灌溉条件。冬去春来,森林防火形势严峻,史殿来索性就搬到了山顶的值班室,吃住在那里。他说:“只有亲眼盯着我才放心,在我手上,我不能让这山上的一棵树着了。”
水利的开发兴建,一改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为发展林果产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保障作用。同时,投入资金落实山林防火、防病虫害、防盗窃破坏等各项预防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更重要的是在大兴水利建设的同时,开掘水源,涵养山林植被,使昔日的“和尚头”变成了被茂密森林所覆盖的天然大氧吧。
现如今全村有村民166户,436人,拥有土地580亩,山峦4000余亩,果园面积占400亩。数十年来,该村经济结构以传统林果业为主并已累计种植香槐、羊槐、火炬、松树等多种树木 120多万株,绿化山林面积133.32万平方米。
庵夼村2005年7月被评为烟台市级森林公园、2010年9月大飘山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1月被评为山东省生态文明村、2018年获得省级森林村庄和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获国家森林乡村、2019年获山东省乡村林场称号。
春风化雨山间路,兴水利民谱壮歌。“青山抱绿水,绿水绕山村,山村是画廊,画廊最迷人。”如今庵夼村被来过这里的人们这样赞誉着。当我们在这山林间漫步时,呼吸着新鲜温润的空气,不禁为那些敢叫日月换新颜的淳朴而勤奋的山民们由衷的赞美和敬佩。
责编:欧文秀 审核 :米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