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达海 古丝路焕发新活力

时间:2023/3/5 13:59:21 来源:又见丝路网 阅读:2756

北京讯(记者 王铭禹 报道)甘肃省2022年外贸数据不久前出炉,数据显示,甘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外贸总额同比增长23.8%,占全省外贸总量的47.6%,连续多年接近50%。

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上千公里,历史上曾有“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自古便是联通东西的交通要道。

借助通道优势,甘肃省近年来抢抓“一带一路”最大发展机遇,从内陆腹地成为向西、向南开放前沿,传统产业借力中欧班列加速出海,外贸新业态不断涌现,高质量发展迎来新机遇,一系列开放措施让丝路古道焕发新的活力。

通江达海 开放触角不断延伸

初春时节,万物勃发。在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铁路口岸集装箱场站,门式起重机时起时落,短驳车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不久前,一列满载着大麦、小麦麸皮、亚麻籽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哈萨克斯坦顺利运抵,工人们正忙着卸载货物。这些货物将就地被加工成饲料、油料等产品,随后销往全国或再次出口国外。

兰州海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专门从事粮食、饲料加工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大多来自东欧、中亚等国家和地区。“企业原本设立在新疆,2018年搬迁到兰州新区,看重的就是这里便捷的物流条件。”企业负责人张清平介绍,兰州新区中欧班列已经常态化开行,为原料采购提供了稳定渠道,同时这里距离国内市场更近,让产品更有竞争力。

通江达海 古丝路焕发新活力

在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准备发车的“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记者 范培珅 摄

通江达海,货畅其流。借助国际班列和航空货运班机,长期偏居西北一隅的甘肃省向外开放不断延伸。截至目前,甘肃省已建成以兰州、武威为代表的国际陆港和国际空港,形成了中亚、欧洲、南亚、西部陆海新通道以及“中吉乌”等“四向五条”国际货运通道。其中,“中吉乌”新通道被交通运输部列入2022年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东部地区的家电、服装、机电产品和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工业原材料等在甘肃聚集,走向海外;德国的汽车、俄罗斯的木材、哈萨克斯坦的大麦、东南亚的热带水果和冰鲜水产品则沿着这些通道深入国内。

“自2015年首趟中欧班列开行以来,我们已经累计与中亚、欧洲、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开展贸易合作,货物运输品类涵盖电解铜、木材、百货、机械设备等。”兰州新区路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商贸流通部负责人杨铭说。

畅达的通道物流,吸引了相关大宗商品加工企业纷纷落户。以此为契机,甘肃多地建园、集货、聚产业,推动外向型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在甘肃兰州,逐渐形成了粮油、木材、电子元器件为代表的加工贸易产业,让本地企业得以融入全球产业链。

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甘肃传统产业也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速出海。2022年12月,一辆装载着千余吨苹果汁的国际货运专列从甘肃天水驶出,到达青岛港后,再换乘轮船运往南非开普敦,在当地简单加工后,将摆上非洲乃至欧洲家庭的餐桌。

“南非已经是我们最大的出口市场。相较于以往的运输方式,这条国际班列线路开通后,运输成本能压缩约15%。”这批果汁的生产商甘肃天水长城果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外贸部负责人崔明说,“一带一路”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企业产品更加顺畅走向海外,目前他们的产品已经销往欧盟、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品牌盛会让经贸交流“成色”更足

甘肃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钱军表示,在俄乌冲突、经济全球化受到挑战的当下,“一带一路”建设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更多国家政府和企业家看好“一带一路”建设的活力和潜力。中欧班列、兰洽会等开放平台,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合作走深走实,碰撞出新的火花,在危机中觅得新商机;西部地区的传统产业得以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让古丝绸之路的经贸交流“成色”更足。

“去年受疫情影响,传统海运、空运受阻,更多企业选择通过中欧班列进行贸易。”杨铭说,去年企业开行的中欧班列达210列,较同期逆势增长,为很多企业吃了“定心丸”,今年他们还计划进一步开辟新的贸易路线,拓展新的贸易伙伴。

二十世纪90年代初设立的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起初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招商引资、投资洽谈的重要平台,现在已经成功举办28届,联合主办部委和单位增加到8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这个国家级品牌节会已经成为多方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窗口和平台,商业机遇、前沿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水农业技术等在这里相互碰撞,呈现出万商云集、八方赴会的盛况。

通江达海 古丝路焕发新活力

图为在第28届“兰洽会”上拍摄的小鹏新能源汽车。记者 张智敏 摄

马来西亚曾作为兰洽会主宾国之一,2022年,在中国(甘肃)—马来西亚产业推介暨经贸合作对接会上,甘肃省4家企业与马来西亚相关企业在棕榈油贸易、中药材贸易、中医药产业及文化合作、农业技术与滴灌设备等领域达成签约合作,签约金额达1.72亿美元。

马来西亚相关政府官员在签约仪式上说,马来西亚是“一带一路”建设下的直接受益者。来自马来西亚的莱卡特公司与甘肃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有5年的合作经历,公司代表周仁杰表示,未来他们计划在水肥一体化灌溉、智能自动化控制、太阳能节能等方面与大禹节水有更深入合作。

“大禹节水集团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目前发展势头迅猛、潜力巨大。”甘肃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冲说,大禹节水将因地制宜制定市场开拓政策,充分利用公司现有资源,进一步增加产品供应范围,提升产品技术水平。

除此之外,“一带一路”合作还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依靠丰富的风、光、热自然资源,甘肃省近年来着重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绿色产业成为甘肃省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新的增长极。

也是在“一带一路”合作机遇中,兰州广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与德国卡梅拜尔汽车有限公司在2022年签订了“12米纯电动公交车”采购及投资合同。

兰州广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健说,德国乃至欧洲对电动公交车需求量大,这次签约成功正是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凭借兰州地理区位优势、市场发展优势以及倾斜政策支持,经过多年部署,稳扎稳打地挺进了德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为甘肃纯电动汽车行业进军海外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兰洽会举办以来,先后已邀请10个“一带一路”国家担任主宾国,举办百余项经贸合作交流活动。今年甘肃省将继续举办第29届兰洽会,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信息等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和经贸合作,提升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不断扩大兰洽会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促进东中西部合作的重要桥梁、对外投资贸易往来重要平台的影响力。

提质增效 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甘肃省商务厅、兰州海关等部门相继出台了大量稳外贸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外向型企业“获得感”,构建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高地”,助力甘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兰州国际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是甘肃本地一家外贸货代公司,常年帮助外贸企业办理出口单据、联系运输公司等。企业负责人曹柱介绍,甘肃省深居西北内陆,过去企业出口必须到出境口岸报关,如果遇到单证不全或数据填报错误等问题,就要在出口地和口岸之间来回奔波,没有两三天办不下来。

“在通关一体化提前申报模式下,企业如果没有被随机布控,港口就会对货物‘秒放行’。”曹柱说,2017年7月,兰州海关成功办理首票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报关单,全国通关政策和规定在执行标准上更加一致,企业可以选择任意关区报关,极大地简化了通关手续。

截至目前,甘肃省商务厅、兰州海关已经出台了《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方案》《兰州海关促进口岸提效降费二十条措施》等措施,从税收返还、降低融资成本、减少口岸收费等环节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让企业“走出去”更加安心实惠。

甘肃省商务厅外经处统计,2015年以来,甘肃省企业在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已累计实际投资7亿美元,大企业跨国经营格局基本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以天水华天科技、兰州海默科技、兰州广通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和积极性不断增强。“这突破了过去甘肃国有大型企业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土建工程为主的对外投资格局,逐步向农业技术、制造加工业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拓展,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甘肃省商务厅外经处一级主任科员张彦箐说,这对升级本省产能和技术,培育出口潜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甘肃省在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传统贸易伙伴保持良好经贸往来的同时,持续拓展东盟、中亚、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占比从2013年的38.5%提升到2022年的47.6%,2019年一度达到53%。

不仅如此,随着“一带一路”的红利不断释放,甘肃外贸的出口结构也在不断优化。10年来,甘肃省出口主导产业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2022年,甘肃省石墨电极、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等在内的机电高新产品占外贸总值的比重已经从2012年底的31%提高到55%,鲜苹果、蔬菜、种子等特色农产品份额从8%提升到近20%,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不断提高。

责编:欧文秀 审核:米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