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讯(李丽静、白叶楠)九曲黄河十八弯。在黄河出黄土高原的最后一道峡谷,耸立着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母亲河经此,给三门峡市带来斑斓颜色。
以黄筑基 种出特色农产品
三门峡市位于小秦岭末端,素有“五山四陵一分川”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土质条件,使这里发展起适合高山丘陵地带的特色农业。寺河山的苹果、焦村镇的葡萄、卢氏县的连翘……
厚重的黄土地绵绵不断地滋养着三门峡人,三门峡人也用自己的勤劳智慧保护着黄土地的生命力。目前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5%,建立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示范区19个、面积4万亩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4家,销售总收入40.15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数字乡村建设扎实推进,灵宝市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寺河苹果小镇,已完成物联网、智慧果园及苹果追溯系统等场景建设,吸引了京东、德邦等10余家快递物流公司入驻。
这是2020年9月8日在三门峡灵宝市函谷关镇东寨村附近拍摄的黄河景色。新华社记者朱祥 摄
为了更好地保护脚下的这片黄土地,今年三门峡市将完成3.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黄河之滨的崤函故地,朝着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沿河治理 厚植生态绿色
进入秋季,三门峡市的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最美的时节:山峦叠翠,鸟鸣清涧。这里是黄河入豫第一站,是黄河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也是全国第二大黄金主产区。
过去半个世纪,受利益驱动,这里粗放无序开采,数十万人在山里工作、生活,小秦岭森林出现一块块“斑秃”,地表崩塌,河流污染。
这是2022年7月8日拍摄的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郝源 摄
封堵坑口、清运矿渣、播撒草籽、栽植树木……2016年起,三门峡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坑口1500余个,退出规上企业100余家,以年损失上百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转岗10万余人的代价,全面修复小秦岭生态环境。
“治理后的大山恢复了宁静,山里空气好了,从山上流下的泉水清澈了,我们现在饮用的都是山泉水。”护林员张高弟高兴地说。
生态好不好,看鸟儿往哪跑。在三门峡市中心城区,以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代表的黄河湿地,是全国最大的白天鹅栖息地和观赏区之一,每年吸引栖息越冬的白天鹅超过1.6万只、占全国2/3以上,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画面。
2022年11月22日,天鹅在三门峡黄河湿地嬉戏。新华社记者郝源 摄
18条黄河一级支流实现“清水入黄”,百里生态廊道沿黄河蜿蜒,千里城市绿廊生机盎然,10万亩矿山治理复绿增彩,30亿立方米库区泥沙综合利用……近年来,三门峡“十百千万亿”工程联动、“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并举,筑起“保卫黄河”的绿色屏障。
以红铸魂 激活文化本色
八路军渑池兵站、刘少奇旧居、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三门峡有着诸多红色的印记。
今年暑假期间,卢氏县官坡镇兰草村的红二十五军军部纪念馆迎来客流高峰。每年到这里参观的人数达到5万余人次,带动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的卢氏沿线6个乡镇26个村的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和餐饮业快速发展,1200余户群众受益,年收入总和达到5000万元以上。
灵宝市朱阳镇红色文化厚重,拥有30个老区村、53处红色革命遗址,其中灵宝朱阳革命历史纪念馆是省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
“我们将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主题,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集特色村落、文化创意、民俗体验、主题教育于一体的红色文化综合体……”朱阳镇党委书记赵松伟介绍说。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三门峡市依托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刘少奇旧居、八路军渑池兵站、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等红色旅游资源,塑造红色文化和旅游品牌,开展红色基因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等研学旅游,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和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构建起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文旅融合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责编:欧文秀 审核:米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