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讯(通讯:曹燕春 田青岭)笙是发源于中国遥远古代、历经悠悠岁月传承下来的簧管乐器,《诗经》的《小雅.鹿鸣》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
“卢家笙”非遗6代传承人卢俊军在2017年安徽省旅游“大国徽匠”授牌后留影
在我国古代乐器分类中,笙为匏类乐器。《诗经》的《小雅.鹿鸣》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古代的笙,用葫芦作笙斗,后来吹奏者觉得笙斗体大、质脆,吹奏费力气,唐代以后改为木制,经过世代的流,最后铜斗又取代了木斗。现又材质上好的木质代替了铜斗,目前在民间使用的笙有13簧、14簧、15簧、17簧等多种,主要以14簧、17簧最为流行。
卢家笙展示馆的笙
在周朝的雅乐、唐朝燕乐和宋朝的细乐、清乐中,都有较大范国的使用,及至后来,笙已经在古代的丝什管弦、鼓吹演奏等戏刷和音乐面目领成占播着十分美被的地位相时子其他乐而言,具有自身很独特的性质,而且它范够完成和音的鸣奏,唐朝的时候,笙乐演奏者曾用五个不同的音相配合定成和音,那时的笙也秉承着“以本声为宫,而微声和之者,为首音与五音相和、以正声为主,而清声和之者子簧相承的原则和规律、正是因内笙这一项重要而特有的性能,使其更具有了其他乐器无可代的作用。
笙,在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中,笙重技巧与重情味笙的发音原理是“耦合发音”,即簧片与笙管两者之间产生共振。而笙的簧片是自由簧,这就决定了笙簧吹吸都发音二声相承。
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乐土镇李元村,有一个现居住26户人家,但这个家家都会吹响,但有12户人家会做笙的村庄,当地四邻八乡红白喜事,都要预约邀请他们吹奏一番,因此该成了远近闻名的“卢响庄”。
卢家笙第6代传人卢俊军在制作笙
清朝光绪24年(1898年),过罢新年,正月十五刚过,距乐土铺西南8华里的地方,有一个只有9户人家的卢庄,当时当地闹荒灾,卢立年方十八,家境贫寒,血气方刚,与本庄4个小玩伴相邀北“漂”闯关外做生意,他们来到北京皇城根下因京城管理严,关外去不了,就在河北一个村庄落脚,开始拜师学艺学吹喇叭,师傅家会做笙,当时会吹喇叭这门艺术是养家生存手艺活,做笙更是一门绝密的艺术活,师傅一家人只在夜间做笙,卢立是个有心人,每晚夜里偷扒在窗下看师傅做笙,白天师傅徒弟出去上街办其它事情,卢立假装生病不去参加,等师傅家所有人都走完后,偷偷溜进师傅房间前天晚上看到的师傅做笙的工序再学做几遍,笙做坏了卢立就把偷偷扔到山后的山沟里,就这样一天、二天……,一年后卢立学会了做笙的技术,两年后卢立基本掌握了做笙本领要领。三年后卢立随同4人返回家乡。5人合伙在本庄搭起了响班子,走村串户给乡邻办红白事吹奏。由于他们5人勤快热情,接得红白喜事的活忙不过来,就各自带家里的兄弟、姐妹、嫂子、弟媳及孩子一起学练。当地流传只要闰女嫁到卢响庄,不会打鼓,就会敲梆的佳话。卢响庄从此美名远扬。
卢家笙第6代传人卢俊军在制作笙座
因为响班子多了,音器工具不够,卢立开始自己制笙,当时蒙城涡河北岸双涧一片盛产的竹子,因竹子材质好适合做笙管,当地的枣树木质硬度材质适合做笙斗,用使用坏的破锣做簧片。自此,他的后代将笙越做越好,在淮北地区远近闻名,吸引了很多吹笙者到这里来订做笙。
蒙城县县委县政府班子领导在观看卢家笙制笙过程
在那个年代有这门手艺既能挣点小钱,又能养家糊口。当时是两根扁担,一根扁担担道具,一根扁担担着自家的孩子,一家老少全上阵,好不热闹,好不温馨。
卢立把做笙的手艺传给儿子卢万昌,卢万昌又传给了卢景友,卢景友把这门手艺传给了儿子卢俊军、卢俊平。
卢俊军是卢家笙的第6代传承人,从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笙,有时放学后就在一旁帮忙,渐渐习得一手制笙的好手艺。
匠心的专注 笙簧精细打磨
六十年代起,中央歌舞团、中国杂技团、中国煤炭文工团、南京、上海及其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专业、业余吹笙者都到“响庄”订做笙。
卢家笙第6代传人卢俊军在向当地小学展示笙的吹奏技巧
卢俊军最拿手的工艺是做拃笙和榻笙。拃笙,约15厘米长,笙片小而薄,声音清脆、悦耳;榻笙,是倍低音笙,笙管长约90厘米,簧片长约3厘米,很有使用价值。而这两种笙在我们国家基本上已经绝迹,只有卢俊军父子还能做。
一把笙的制作差不多有100道工序,需要工期约3-4天。从选竹料开始,上锅蒸煮后再上火烤,晾干取直后才能做笙管。之后用檀木做笙斗,要求笙管对缝,管管节对节。最后用筒锣心分割做簧片。这么多道工序全部为手工作业,2014年5月,卢家笙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制笙已有30余年的卢俊军,所以卢俊军手上已满是老茧。卢家笙在制作上,除了要求制笙人能掌握完整的制作工序外,还要求其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和会吹笙,懂音乐,懂声调等专业技能。卢俊军说:“笙的灵魂是簧片。”经他手制作的簧片,薄如纸,簧面看不到缝,迎风簧搧动,所以颇受吹笙者的青睐。有时乐团来订笙,都会对卢家笙赞不绝口,卢俊军说,这是他最开心的时候。所以一个合格的制笙人还要会吹笙,卢俊军回忆早年的制笙生涯,直言制笙真的太苦了。不仅要自学音乐知识,还需要高于常人的刻苦和毅力,而制笙的过程又非常的乏味。但是即便如此,卢俊军仍是鼓励自己的孩子学习制笙,他说,这门手艺从自己曾祖父时就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包含了卢家人世世代代的心血和家族精神。现在做笙这门手艺已传承给卢俊军的两个儿子卢西强、卢强和侄子卢莎莎。现在的年轻都闲做笙太苦太累不挣钱,那有到外边打来挣钱来得快。做笙前景一片迷惘。现在自己的家族还有15人坚持在做卢家笙,自己也在积极的招收学生,希望能有规模地去传承笙的精髓,让更多的人来学习这门手艺。
卢家笙第5代传人卢景友在展示制作成品笙
卢俊军现在每天的工作除了制笙和教学生以外,还会潜心研究如何将笙制作得更精良,达到一定的世界标准。一门手艺的传承与发展,除了工艺上的精益求精,还要求坚守艺人有一颗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工匠之心。
卢俊军是卢家笙第六代传人,2017年11月,他被评为2017安徽旅游“大国徽匠”“匠心人物”
卢家笙非遗传习展示馆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欣赏的水平的日益提升,收藏观念的改变,很多集团企业来信购买笙收藏,意为“‘笙’意兴隆”“笙笙不息”,有凭借庄子文化效应,卢俊军计划把笙做已使用又含有庄周梦蝶图案以有收藏价值的工艺品。
蒙城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在蒙城县县城老城区老文化馆建一个卢家笙非遗传习展示馆
卢俊军现在希望在老家乐土镇卢响庄建一个卢家笙非遗艺术馆。把这个非物质文艺传承下去,做到后继有人。
责编:欧文秀 审核:米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