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天鹅湖”又回来了

时间:2022/11/28 10:18:19 来源:又见丝路网 阅读:3000

天津讯(周琳 报道)又是每年的候鸟迁徙季。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几十万只候鸟云集,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其中,疣鼻天鹅、大天鹅和小天鹅达2700余只,比去年同期足足增加了1000多只。在湿地内的万亩鱼塘和鹳栖湖中,天鹅们优雅地栖息和游弋着。一池碧水、点点鸿鹄,久违的津门“天鹅湖”又回来了。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天津湿地是濒危珍稀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和停歇地,是全球八大鸟类迁徙廊道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重要驿站。

天津市规划资源局的数据显示,天津推进“1+4”湿地保护修复,截至目前,湿地总面积2956平方公里,陆域湿地占国土面积17.1%,构筑起“河流环抱”“湿地围城”的良好生态格局。

天刚亮,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安保队队长王鹏马不停蹄地带领着队员们进入湿地。作为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北大港湿地热闹非凡,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东方白鹳、大雁、白琵鹭、野鸭、白枕鹤、遗鸥等近70种37万余只鸟类齐聚于此,每天都在上演“鸟类世界”的动人故事。

队员们重要的任务是护鸟。截至2021年,北大港湿地累计观测到的鸟类共有281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70种,每年过境的候鸟有上百万只,保护好这些候鸟是一件艰巨的任务。

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规划国土和建设管理局张羽雁说:“今年以来,东疆综合保税区积极践行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理念,组织开展关于保护候鸟迁徙的宣传和科普工作,努力营造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天津市规划资源局湿地处副处长刘喜凤介绍,近年来,天津市出台了《天津市湿地保护条例》,制定了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全面加强七里海、北大港、大黄堡及团泊洼4大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

一方面,坚决整治违法违规行为,大力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开展土地流转、生态移民工程;另一方面,实施引水调蓄生态补水,推进湿地自然环境和生态功能不断恢复。如今,天津市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水域面积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多、珍稀濒危鸟类种群数量上升、植被覆盖度提升、生态系统明显向好,基本上遏制了湿地退化现象。875平方公里湿地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天津的招牌生态工程和建设美丽天津的重要阵地。

2022年10月份起,天鹅、东方白鹳等候鸟开始来到北大港湿地,11月份中下旬达到高峰期。到水面封冻时,这些优雅的生灵才会陆续启程南飞。

如今,保护区内的万亩鱼塘里分布着疣鼻天鹅、白鹭、苍鹭、鸬鹚等鸟类,而临近的鹳栖湖则是小天鹅、大天鹅、东方白鹳的天堂。这两片水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天鹅湖”,也是王鹏和同事们重点守护的区域。

在记者和工作人员一起前往天鹅湖的路上,时有白鹭和苍鹭展翅高飞,更有百鸟群集于路边的水泊之中,让人宛如进入了一幅生动而美丽的画卷。一群疣鼻天鹅或母子为伴或情侣相依,仿佛在演绎一段段优雅而感人的剧情。而在不远处的鹳栖湖内,大小天鹅和灰雁、绿头鸭等和谐共处,连成一片。

“安保队共有15名队员,其中机动队员8名。我们每天从早晨巡视到傍晚,上下午各有两个多小时要守护在天鹅湖旁。”到了晚上,王鹏和同事们还要轮番坚守在湿地里,一直到次日凌晨。

为了改善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今年共在两个“天鹅湖”内投放了83万尾3.5万斤鱼苗。此次保育放流活动旨在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切实发挥保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生态功能,保护候鸟栖息地,补给候鸟食物,保障候鸟安全,为候鸟迁徙保驾护航。通过鱼苗保育放流,发挥“以鱼净水,以鱼养水”功能,进一步实现“保水、净水、美水”的生态效果。

由于栖息环境良好,一些原本夏季要飞往东北的东方白鹳已定居在北大港湿地。为了给它们创造良好的居住条件,管委会共搭建了22个人工鸟巢。今年,共有11对东方白鹳在保护区内筑巢繁殖,繁殖幼鸟15只,而近6年来在北大港湿地出生的东方白鹳宝宝已经达60只。现在,这些“土著”已经在湿地与从东北飞来的大部队会合,不日将一起启程南飞。待到来年,它们还会回到自己的“家”——北大港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