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五枚庵文化爱好者对南岭五枚庵是金幢教与天地会的“祖庭”的考据研究发现,莆田境内现存120余座金幢教佛堂,其“圆明殿”“日月灯”等仪式空间,延续了金幢教以佛教为外衣、行反清之实的传统。包括黄石镇的浍源书院、月空寺聚兰亭等遗址考证,南岭村五枚庵被学界视为金幢教与天地会(洪门)早期活动的核心场所。现存楹联“万物总归三尺剑,五云时现七星旗”暗含反清复明的政治隐喻,而“日月灯”“五枚灯”等符号则与洪门“明大复心一”的暗号体系相呼应。更关键的是,香本堂佛堂中“独臂神尼”单手礼仪手势,与南少林五枚拳的“小念头”“标指”招式高度契合,印证了五枚庵作为武术与宗教结合的地下活动中心的功能。
明末崇祯帝长平公主(即“独臂神尼”)及南明朱氏后裔的传说,为五枚庵增添了传奇色彩。据载,卢若腾等明将护送遗臣经莆田黄石东甲海路潜逃至台湾,途中曾隐匿于南岭村。这一历史轨迹在月空寺龙头宫的妈祖祭祀传统中得以印证——当地“舞九鲤”非遗舞蹈中的“五朵梅花步”与五枚拳功法同源,而九鲤灯内藏兵器的设计,实为掩护反清活动的智慧结晶。
南少林五枚拳与“舞九鲤”的关联性,揭示了武术如何通过民俗活动实现代际传播。例如,九鲤舞者“脚踩梅花步、手握阴阳手”的动作,既是祭祀表演,亦是实战格斗的训练形式。这种“武舞合一”的模式,为研究民间秘密组织提供了活态样本。
南岭村近年来因有了企业家精神赋能的乡村基建,使南岭村走上了乡村振兴、文旅振兴之路。2024年,当地乡贤朱玉章带头捐资100万元修缮南岭村主干道,打破交通桎梏,使这一“边陲秘境”首次具备规模化旅游开发条件。此举不仅改善民生,更激活了文旅资源——以五枚庵为核心的历史文化线路、以老鹰尖为载体的生态旅游项目得以串联。南岭这个偏远山村的振兴需以文化基因解码为前提,朱玉章的捐资修路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对地方文化价值的认同与投资。
南岭五枚庵的历史脉络,如同一部镌刻在山林间的“加密史书”,亟待被重新解读。朱玉章的善举为这片土地打开了文旅振兴之门,而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文化记忆的挖掘与传承,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在保护与开发的平衡中,南岭村或将成为中国乡村文旅的又一典范。
参考文献: 卢氏家族与范阳卢氏的迁徙脉络: 五峰庵与天地会屯兵所的历史关联: 南少林五枚拳及“独臂神尼”的武术传承: 福清南岭镇文旅开发经验: 非遗“舞九鲤”与社区参与模式责编: 欧文秀 审核: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