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勒讯(通讯 方彩玲) 在库尔勒市英下乡喀尔巴格村,有一对特殊的“夫妻档”村医——庞飞和他的妻子李妮娜。十一年来,这对夫妻扎根于这片戈壁边缘的土地,用听诊器和血压计守护着方圆几十里村民的健康。他们不是本地人,却比本地人更了解每户家庭的健康状况;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出诊中书写着不平凡的坚守。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庞飞夫妇如同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为喀尔巴格村及周边村民提供了最基础也最珍贵的医疗保障,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缘起:一次偶然的选择,一生无悔的坚守
2008年的秋天,24岁的庞飞从昆明医科大学毕业,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与大多数同学选择的不同,他没有进入大城市的医院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在重庆医学院工作的李妮娜相识相知相恋并结婚,庞飞夫妇有一天了解到新疆南部乡村医生较为匮乏的状况。“当时看到一则报道,说南疆一些村子几年没有固定医生,村民看病要走几十公里。”庞飞回忆道:“那种震撼很难形容,我突然觉得,我的白大褂或许在那里更有价值。”于是庞飞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决定放弃大城市的繁华和机会,选择了远离家乡和亲人,义无反顾地从重庆跨越3000多公里来到新疆巴州库尔勒市英下乡喀尔巴格村,喀尔巴格村位于库尔勒市郊,当时全村近千口人仅有一名年过六旬的老村医。基础设施落后,医疗条件简陋,村民健康意识淡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高却得不到规范管理。“第一天到村里,老村医带着我走访,看到那么多患者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疗把小病拖成大病,我就决定留下了。”庞飞说。
起初,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碍。维吾尔族村民尤其是老人大多不会说普通话,而庞飞对维吾尔语一窍不通。问诊时还得找维吾尔族护士进行翻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庞飞白天看病,晚上学习维吾尔语,另一方面,村委会也开设了“居民夜校”每天组织维吾尔族村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村民国语水平不断提高,一年后,他已经能够和维吾尔族村民进行基本问诊,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庞大夫”。
庞飞的妻子李妮娜是一名护士,2009年初,她放弃了重庆医院的工作机会,来到喀尔巴格村与丈夫并肩作战。从此,这个边疆小村有了一对全天候待命的“夫妻村医”,村民们再也不用为深夜突发疾病找不到医生而发愁。
亏欠:听诊器与摇篮曲的失衡
“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看我呀,我好想你们……”“宝贝,快了,等爸爸妈妈忙完很快就回去看你们”这样的话庞飞父母俩不知说了多少次。庞飞夫妇俩共育有2个儿子,为了更好地工作,两个孩子在新疆出生后不满一年就被送回了重庆老家,由老人照看,小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从重庆老家接回来,由夫妻俩自己照看,刚开始孩子放学,他们忙得总是忘记接,病人多时,只能将孩子放在保安室很晚才去接,这种情况不是一次两次了,最后他俩就对照看孩子这件事“投降了”,没有办法,他们只能把老人从重庆请到了新疆来帮忙照看。
“爸爸,你的听诊器能听见我的心跳吗?”记得五岁时的小儿子把冰凉的听诊器头贴在自己的胸口,庞飞正在录入公卫系统,头也不抬地回应着:“能啊,宝宝心跳得像小兔子”儿子却突然哭了起来:“那你为什么听不到我昨晚做噩梦了?”庞飞抬头看见,儿子画的全家福里,爸爸妈妈永远背着药箱,他和哥哥站在中间,手里举着一个巨大的针管和听诊器。
时光总是匆匆而过,庞飞夫妇看过的病人不计其数,忙忙碌碌中两个儿子逐渐长大,但是回想起陪伴孩子的时光,总是能数得很清楚。
2024年暑假,12岁的大儿子在《我的父母》作文里写着:“他们的药箱比我重要,卫生室的病床比家里的沙发更熟悉。”庞飞夫妇心里面时刻牵挂着村民的身体健康,只要村民打电话求助,他们就会义无反顾离开家,赶往村民家中。
坚守:十一年如一日,平凡中的非凡
十一年的村医生涯,庞飞夫妇的生活轨迹与喀尔巴格村的日出日落同步。每天早晨不到十点,卫生室门口就已经有村民排队等候,庞飞说:“每天来看病的村民很多,有阿瓦提乡的、托布力其乡的、还有周边乡镇、村的,光门诊人数就达到了150至200人左右”,中午他都是匆匆扒几口饭,又要赶往行动不便的患者家中出诊;深夜被急诊电话叫醒更是家常便饭。在村民心中,这对夫妻的手机号码就是"120",随时拨打,永远畅通。
“记得2024年冬天的一个中午,村民吐逊·牙生因胸闷前来就医……”庞飞回忆道,通过查体后,庞飞凭借多年在急救重症医学科丰富的工作经验,立马判断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于是他立即联系上级医院进行转诊,转诊到上级医院后确诊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并立即施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术后患者病情稳定。“病人转诊得很及时,在黄金时间内把病人送到了市第一人民医院,如果再晚半小时,后果不堪设想。”事后市第一人民医院主治医生说,如今吐逊·牙生已经64岁,逢人就说“是庞大夫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庞飞夫妇有自己的独特做法。他们为全村建立了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实行“色标管理”——红色代表高危,黄色代表中危,绿色代表稳定,定期上门随访。“刚开始很多老人不理解为什么要经常测血压、血糖,我们就一遍遍解释,现在大家都养成了习惯。”李妮娜说。数据显示,实施规范管理后,村里高血压规范管理率提升到了99.66%以上。
除了看病治病,庞飞夫妇还承担着“家庭医生”的重任。他们积极组建家庭医生团队,承担了全村2549名村民的健康管理工作,与村民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为村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对于行动不变、长期卧床的患者,更是倾注更多的关心与耐心。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只要村民有求助,夫妻俩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患者家中,为患者服务。如今,英下乡喀尔巴格村卫生室的居民健康建档率达到92.24%,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100%,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体检率76.69%,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100%,重点人群签约率100%、履约率100%..........这一组公共卫生管理数据,凝聚着家庭医生团队多年的辛劳。
传承:医者仁心的新时代诠释
如今,即将奔四的庞飞夫妇依然保持着刚入行时的热忱。当被问及是否会考虑调往条件更好的地方工作时,庞飞的回答朴实而坚定:“村民们需要我们,我们也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我们的价值就在这一方小小的卫生室里,在每一次为患者解除病痛的过程中。”
在喀尔巴格村村民心中,庞飞夫妇早已是家人般的存在。村民们不会用华丽的辞藻表达感激,古尔邦节、肉孜节时,他们的村卫生室总是堆满了乡亲们送来的干果和馕饼。这种质朴的情感,是对十一年坚守最好的回报。
庞飞夫妇的故事,是新时代乡村医生的缩影。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他们身处平凡的岗位,却以非凡的毅力在祖国边疆筑起了一道守护健康的防线。正如一位村民所说:“天上的星星数不清,地上的医生有很多,但我们的庞大夫只有一个。”
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像庞飞夫妇这样的基层健康“守门人”。他们如同大漠中的胡杨,扎根贫瘠之地,却撑起一片生命的绿洲;他们用听诊器倾听的不只是患者的心跳,更是时代发展的脉搏;他们开出的不仅是治病的药方,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这种平凡而伟大的坚守,正是新时代最需要弘扬的正能量。
责编:欧文秀 审核:米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