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时评论:矢志不渝书写新时代民生实践答卷

时间:2025/7/10 18:09:22 来源:环时网 阅读:2567

矢志不渝书写新时代民生实践答卷

王芳 陕西省府谷县委组织部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人民幸福”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从“耕者有其田”的革命誓言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追求,共产党人用百年奋斗诠释: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心是执政的根基。新时代“七有”目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构建起民生保障的立体坐标。幸福是具体可感的,写在山区孩子“营养午餐”的笑脸上,融进保障性住房的温暖里,闪现在5G远程诊疗的屏幕上,流淌在社区食堂的汤羹中。

面对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新时代党员干部需掌握“望远镜”与“显微镜”的双重本领:既要绘制发展蓝图,也要倾听基层心声;既要推进重大工程,也要办好“关键小事”。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启示我们,把办事流程压缩到最短,就是把民生幸福放到最大。要培养“脚底粘泥”“心中有数”的硬功夫,既能解读宏观经济指标的“大趋势”,也能感知市井生活的“小情绪”;既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也要回应“小区健身器材维修”的日常诉求。上海“一网通办”系统的创新案例表明,把政务窗口搬到群众指尖,就是最好的便民服务。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宣示穿越时空。从九八抗洪到南方雪灾救援,从抗击非典到新冠疫情防控,从汶川重建到京津冀防汛,无数事实证明: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视你为家人。站在新征程,党员干部要常备“民生三镜”:用“放大镜”查找服务死角,用“显微镜”检视政策落地,用“望远镜”谋划长远发展。要明白,农民工的工资到账提示比经济增速更显温度,残障人士的无障碍设施比城市地标更见文明。民生改善没有“完成时”,必须保持“赶考”的清醒和“答卷”的自觉,以“件件有着落”的恒心和“事事有回音”的诚意,持续书写温暖人心的中国故事。

责编::米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