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踪寻迹:本寂禅师灵石受戒与五枚庵的千年因缘

时间:2025/8/24 20:17:12 来源:环时网 阅读:39562

   福建省莆田(通讯 黄建阳)晚唐咸通年间,一位十九岁的莆田少年在灵石山翠石院前长跪不起。他刚刚失去双亲,却在此刻找到了真正的归宿——元修和尚为他剃度的剃刀落下时,黄元证成为了释本寂。谁曾想,这个在闽中灵石受戒的年轻比丘,日后竟在江西曹山开创了影响千年的禅宗法脉,而他与五枚庵的因缘,还要从那个改变中国佛教格局的梦境说起。

禅踪寻迹:本寂禅师灵石受戒与五枚庵的千年因缘

      本寂(840-901年),俗姓黄,福建莆田人,幼习儒学,19岁弃儒学佛,于唐咸通年(860-873年)在福州福唐县(今福清市)灵石山翠石院出家,师从元修和尚,法号“耽章”。晚唐时期莆田黄氏后裔黄献公率族人往莆田山区(即今新县巩溪)播迁,这就形成新县巩溪去福清灵石院必经南岭古道,据传当时本寂在灵石院受戒前后,常往返于南岭古道旁草庵(今五枚庵),本寂于25岁(864年)时,在灵石院受具足戒,后离闽云游参学。

禅踪寻迹:本寂禅师灵石受戒与五枚庵的千年因缘

       位于灵石院附近的南岭古草庵(今五枚庵)成为本寂禅师开坛讲经弘法第一站。随后本寂禅师赴江西宜丰洞山普利寺参谒良价禅师,深得“洞上宗风”精髓,成为其法嗣。
良价创“五位君臣”学说(曹洞宗核心思想),本寂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本寂离开洞山后,至江西抚州吉水山(后改名曹山,以追念六祖慧能)开法,建曹山宝积寺,大扬宗风,学徒云集。完善良价的“五位说”,著《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奠定曹洞宗理论基础。后世将其师徒合称“曹洞宗”,为禅宗五家之一。提出“即相即真”“幻本元真”等禅法,强调“理事回互”,注重禅修与日常生活的融合。曹洞宗以哲学思辨见长,与临济宗并列为禅宗最盛行的两大流派。
      本寂在福清灵石寺的出家经历,使该寺被视为曹洞宗祖源地之一。晚唐福建禅宗兴盛,青原系(曹洞宗属此系)与南岳系(临济宗属此系)并立,本寂与黄檗希运(临济宗源头)同为闽籍禅宗代表人物。

    曹洞宗后传入日本,道元禅(1200-1253年)依南宋如净禅师学法,渡到日本后创日本曹洞宗,以永平寺、总持寺为本山,至今为日本最大佛教宗派之一。

禅踪寻迹:本寂禅师灵石受戒与五枚庵的千年因缘

禅踪寻迹:本寂禅师灵石受戒与五枚庵的千年因缘

禅踪寻迹:本寂禅师灵石受戒与五枚庵的千年因缘

禅踪寻迹:本寂禅师灵石受戒与五枚庵的千年因缘

禅踪寻迹:本寂禅师灵石受戒与五枚庵的千年因缘

      福清灵石寺:初名翠石院,唐懿宗敕赐“灵石俱胝院”,因本寂出家于此,成为曹洞宗重要祖庭。同时江西曹山宝积寺也成为本寂弘法主道场,现存墓塔及历代碑刻。本寂禅师从福建灵石寺起步,至江西曹山开宗立派,其思想融合儒佛,影响深远。据《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及涵江地方志和《八闽通志》相关记载:本寂禅师为怀念"曹溪”弘法道场,也便在受戒五年的灵石院附近南岭古通旁"曹溪“筑草庵,遇竹则居,逢若即住,也成为莆阳弘扬曹洞禅风主道场之一,于是本寂禅师与莆田南岭五枚庵结下千年因缘。
      千年的南岭老鹰山下,石不语而禅意自生。当暮鼓穿过新栽的松林,回响在曾被大自然鬼斧神工形成的南岭曹溪岩壁间,我们终将明白——本寂禅师与五枚庵的因缘,不仅是禅宗法脉的传承,更是人与自然的一场千年对话。那些破碎的石头里长出的新绿,在时光中化作慈悲的偈子:山溪无恙,即是菩提。
责编: 欧文秀  审核: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