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讯(通讯 刘元)朔州市拥有八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分别是应县木塔、净土寺、广武长城、旧广武古城、广武汉墓群、崇福寺、峙峪遗址和宝宁寺
1. 应县木塔
位置: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角应元街1号
历史背景: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建筑特点: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全部采用红松木料构建,耗材3000立方米,重达7400多吨。塔身无钉无铆,依靠斗拱、梁枋等构件巧妙连接,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文化价值: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2.净土寺
位置: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东北一隅,210省道附近
历史背景:始建于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
建筑布局:占地约三十余亩,寺内建筑有序分布在东西两条轴线上,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等。大雄宝殿为金代原物,殿内天花藻井和天宫楼阁精美绝伦。
文化特色:寺内保存有清代壁画,细腻描绘了释迦牟尼佛及诸菩萨的佛教事迹,是研究古代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位置: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新广武村
历史背景:广武长城是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代,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军事设施。
建筑特点:长城墙体高大坚固,敌楼、烽火台等防御设施完备,展现了古代军事工程的雄伟壮观。
文化价值:是研究明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旧广武古城
位置: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朔广线南240米
历史背景:旧广武古城始建于辽代,是雁门关外的重要军事据点,历经金、元、明、清等朝代,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
建筑布局:古城城墙保存完好,城内街道布局清晰,有瓮城、城门楼等建筑遗迹。
文化价值:是研究古代城市规划和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5. 广武汉墓群
位置: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城南40千米处,208国道附近
历史背景:广武汉墓群是汉代戍边将士的陵园,墓区南北3.5千米、东西1.5千米,占地面积10.5平方千米,共存封土堆二百八十八个。
考古发现:墓群内出土了大量陶壶、陶罐、陶钵、陶奁以及五铢钱等文物,是研究汉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化价值:墓群规模宏大,封土堆连绵起伏,展现了汉代墓葬文化的独特魅力。
6.崇福寺
位置: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东大街94号
历史背景:始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奉旨建造,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题额“崇福禅伟”。
建筑布局:寺内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堂、地藏殿、三宝殿、弥陀殿、观音阁等,布局严谨,气势恢宏。
文化特色:弥陀殿为寺内最大的佛殿,殿内金代塑像壁画保存完好,是中国现存辽金时代三大佛殿之一。
7.峙峪遗址
位置: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峙峪河第二阶地上
历史背景:峙峪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距今约4.5万年。
考古发现:遗址内出土了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器,揭示了峙峪人的生活和狩猎技能。
文化价值:峙峪遗址是研究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
位置: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
历史背景:宝宁寺始建于明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
建筑特点:寺内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尤其是水陆画殿内的明代水陆画,被誉为“稀世国宝”。
文化价值:宝宁寺是研究明代佛教文化和绘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责编: 欧文秀 审核:刘印

位置: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角应元街1号
历史背景: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建筑特点: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全部采用红松木料构建,耗材3000立方米,重达7400多吨。塔身无钉无铆,依靠斗拱、梁枋等构件巧妙连接,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文化价值: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位置: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东北一隅,210省道附近
历史背景:始建于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
建筑布局:占地约三十余亩,寺内建筑有序分布在东西两条轴线上,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等。大雄宝殿为金代原物,殿内天花藻井和天宫楼阁精美绝伦。
文化特色:寺内保存有清代壁画,细腻描绘了释迦牟尼佛及诸菩萨的佛教事迹,是研究古代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位置: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新广武村
历史背景:广武长城是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代,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军事设施。
建筑特点:长城墙体高大坚固,敌楼、烽火台等防御设施完备,展现了古代军事工程的雄伟壮观。
文化价值:是研究明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置: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朔广线南240米
历史背景:旧广武古城始建于辽代,是雁门关外的重要军事据点,历经金、元、明、清等朝代,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
建筑布局:古城城墙保存完好,城内街道布局清晰,有瓮城、城门楼等建筑遗迹。
文化价值:是研究古代城市规划和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位置: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城南40千米处,208国道附近
历史背景:广武汉墓群是汉代戍边将士的陵园,墓区南北3.5千米、东西1.5千米,占地面积10.5平方千米,共存封土堆二百八十八个。
考古发现:墓群内出土了大量陶壶、陶罐、陶钵、陶奁以及五铢钱等文物,是研究汉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化价值:墓群规模宏大,封土堆连绵起伏,展现了汉代墓葬文化的独特魅力。

位置: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东大街94号
历史背景:始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奉旨建造,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题额“崇福禅伟”。
建筑布局:寺内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堂、地藏殿、三宝殿、弥陀殿、观音阁等,布局严谨,气势恢宏。
文化特色:弥陀殿为寺内最大的佛殿,殿内金代塑像壁画保存完好,是中国现存辽金时代三大佛殿之一。

位置: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峙峪河第二阶地上
历史背景:峙峪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距今约4.5万年。
考古发现:遗址内出土了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器,揭示了峙峪人的生活和狩猎技能。
文化价值:峙峪遗址是研究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

位置: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
历史背景:宝宁寺始建于明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
建筑特点:寺内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尤其是水陆画殿内的明代水陆画,被誉为“稀世国宝”。
文化价值:宝宁寺是研究明代佛教文化和绘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责编: 欧文秀 审核:刘印